每年的1月13到1月14号,在乌克兰和摩尔多尔北部地区的一些村落里会热烈庆祝马兰卡节(Malanka)。这一传统节日的内容大概就是一群戴着面具的蒙面人,挨家挨户敲门唱歌,在欢声笑语中为所有人带来快乐、吉祥。当地的基督徒和异教徒们都会一起来庆祝,节日的具体起源不详,每个村之间的具体习俗还会有细节上的差异,总体来说就是喝酒、跳舞、唱歌,彻底狂欢。年意大利摄影师ChiaraDazi,前往摩尔多瓦的Palanca旅行。这是位于摩尔多瓦中部的一个乌克兰族聚集区,它距离首都基希纳乌有80公里。村子里的人是乌克兰族,他们从本族那里继承了马兰卡的习俗,但是在表演形式和服装上,却具有非常多的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传统。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带着马兰卡面具的目的是为了避邪。但是,专门研究这一传统的学者LulianPhillip却解释说,男人们戴着面具挨家挨户串门,其目的是为了找到未来的新娘。节日中,只有男人会穿着节日服装进行表演和上街,女人们则扮演了幕后的工作,她们帮忙缝制服装和面具,并且不会抛头露面。
面具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于卡尔巴阡山脉地区的各种动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具也会加入很多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从古代的国王和绿林好汉(hajduk),到现代的警察、牧师、医生等等,都会出现在面具当中。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兰卡可能就是——东欧的万圣节。本地人会通过各种方法,来打扮自己和制作服装。他们可能用旧的军服来制作;也可以从电视剧、电影里面找到灵感;或者是从其他临近的村落,借一些本地不常见的服装来装点自己。根据不同的服装,他们也会加入不同的剧情进行街头表演。可以说,这个节日是在充满活力的古老传统的外壳下,进行的不断延伸。它是一个当代社会生活的拼贴,而并不是完全遵从历史的,连贯叙事。
在苏联时期,马兰卡作为一种宗教传统节日是被禁止的。每逢这个时候,人们都会秘密地聚集唱歌,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街头歌舞表演活动。活动开始的第1天,1月13日下午,参与马兰卡节日的庆祝人群首先出发到村子附近的墓地,为祖先和逝者歌唱。在墓地附近有一个被称为父母之家博物馆(CasaP?rinteasc?Museum/TheParentalHomeMuseum)的地方,这里是保持本地区民俗的关键所在。这个博物馆还会肩负一些,组织庆典活动和旅游项目的职责,许多邻近国家的人们都会来这里参观。在拜祭完祖先之后,人们从这里继续出发开始,沿着村子里的道路挨家挨户敲门,主人们会用传统的面包、糖果和钱币来奖励表演者。除了拜访本地的几百户人家外,表演的队伍还会拦下,路过的汽车和公共汽车,人们通常会被要求捐助约合十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人民币的现金作为回报。
庆祝活动在第一天会一直持续到深夜,第二天早上1月14日,也就是圣巴兹尔节(St.BaskilDay)。马兰卡的表演队伍会去教堂里进行,更为专业的团体表演,然后再去拜访村子里每一个叫瓦西里的人,并祝福他们节日快乐。马兰卡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村长家的房子。来自附近村庄的男子们也在这里聚集,他们用自己DIY的“战马”在泥地里与恶魔搏斗。因为疫情的影响,年的马兰卡活动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庆祝,人们只是聚集在博物馆附近,小声地歌唱。馆长回忆说,当他们摘下面具的时候,看起来有些悲伤。
摩尔多瓦的许多村庄,大多数人口都移民去了城市,村庄也不断进行城市化改造,这种异教传统越来越不受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许多马兰卡活动的策划牵头人并不是常住本地的居民,而是许多在国外打工的本地人。
对于这些在俄罗斯或者欧洲大城市打工的人来说,回家组织参加马兰卡活动,是保持自己与家乡与传统紧密联系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更有意思的,还是奇装异服地跳舞,狂饮,狂欢。编写:吴鞑靼摄影:ChiaraDazi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