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人的风骨二
TUhjnbcbe - 2021/8/17 6:16:00

《古文观止?楚辞?卜居》,写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就前去见太卜郑詹尹﹐请他决疑。

屈原,我们大家并不陌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暇的后代子孙。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博闻强记,胸怀大志,又傲骨铮铮。楚怀王时任左司徒,内*外交兼管。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公元前-公元前年,因变法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被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公元前年,上官大夫陷害屈原,故被罢黜左司徒之位,任三闾大夫。公元前年,屈原还被流放汉北。此时,屈原写了一篇《抽思》,前半部分回顾了楚怀王时期,自己忠心事主反遭谗害放逐的经历;后半部分主要表达了内心的孤独苦闷和对君王的怀念。诗人*牵梦绕的故园之情,可谓动人心*。

《屈原卜居图》清?*应谌绘

公元前年,秦昭襄王写信请楚怀王入秦,怀王幼子子兰的夫人是秦国女子,他力主怀王入秦;屈原认为怀王一旦入秦,凶多吉少,因此苦劝,怀王最终听了子兰之语,贸然赴秦,果然被囚,死于秦。怀王被囚秦国时,楚国不答应秦国割让土地交换怀王,还让太子即位,是为顷襄王。当时屈原作《招*》,抒发对楚怀王囚死秦国的悲愤。子兰大怒,指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谗言,诬害屈原。屈原被免职,流放江南。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屈原在流放地,仍关心楚国,关心怀王,忧心忧虑。所以来找国师占卜。詹尹赶紧摆好蓍草,拂净龟壳道:“先生您有什么赐教的啊?”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恶颠倒时自己该如何决择的一连串疑问: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屈原问,我是选择以至诚之心,朴实待人呢;还是迎来送往,广交宾客,而使自己不处于穷途末路呢?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我是应该下地除草,努力耕作呢;还是游走在达官贵人之间而成就名声?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我是选择即使危及自身,也要直言不讳;还是跟从社会习气,巴结权贵而苟且偷生呢?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我是应该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我是应该廉洁正直,保持自己清白;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我是选择如同一匹千里马昂然自傲;还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苟且偷生,保全自己的身躯呢?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

我是选择和良马为伴;还是跟随劣马的足迹呢?

宁与*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我是应该与天鹅比翼齐飞,还是跟鸡鸭一起争食呢?怎样的选择才是吉,怎么样的选择才是凶?我该何去何从啊?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反为轻;*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可叹啊,沉默吧,有谁知道我是廉洁忠贞的呢?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詹尹放下蓍草辞谢道: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全文以屈原问卜开篇,卜筮官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屈原连珠式的对立设问连贯,八对设问,文采斐然。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体现了屈原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屈原是理想浪漫主义文人的代表。他们才高八斗,胸怀家国;他们傲骨铮铮,刚正不阿;他们理想浪漫。这种性格,身处乱世,周围都是小人,肯定不容于时代,也就决定了其终生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

《卜居》所展示的人生道路的严峻选择,不只屈原面对过,后世的无数志士仁人千年来都曾面对过。即使在今天,这样的选择虽然随时代的变化而改换了内容,但它所体现的不坠时俗、不沉于物欲的精神,却历久而弥新,依然富于鼓舞和感染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卜居》无疑会给人以很大的人生启迪:引导人们摆脱卑琐和庸俗,而气宇轩昂地走向人生的壮奇和崇高。

龟堂老人陆游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高尚精神。大意是说,我财力单薄,不能够给那些饥饿的人们送上一粥一饭,我对他们深深的情感,期盼能够给他们散发千金!

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典籍。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

公元年,陆游进京临安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刚入仕途,被奸臣秦桧嫉妒;后又力主抗金,陆游一生多乖的命运就注定了。两宋文人武将,凡主张国家统一的,没一个有好下场。因为偏安一偶,不想统一的是大宋皇帝,赵匡胤、赵匡义兄弟的子孙,非秦桧之徒也。所以,无论是辛弃疾、岳飞,还是苏东坡、陆游,等等。陆游临终时,留给子孙的遗言,当然也是永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大宋的半壁江山是国家*策。空有爱国之心,无有用武之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这类文人虽报国无门,幸好性格豁达,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无论仕途如何闭塞,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洁净品格。

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诗反映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陆游与前妻唐琬

唐婉是我国历史上常被人们提起的才女之一。她与大诗人陆游喜结良缘,夫妇之间伉俪相得,琴瑟甚和。后陆母对这位儿媳甚是不满,恐陆游因此而疏远功名,荒废学业,逼着陆游休妻。陆游对母亲的干预采取了敷衍的态度;把唐琬置于别馆,时时暗暗相会。不幸的是,陆母发现了这个秘密,并采取了断然措施,娶王氏为妻,终于把这对有情人拆散了。唐琬后来改嫁同郡宗人赵士程,但内心仍思念陆游不已。在一次春游之中,夫妇二人恰巧与陆游相遇于沈园。唐琬征得丈夫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肴。陆游感念旧情,怅恨不已,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以致意。唐婉则以此词相答。此后不久,唐婉就在悲伤中死去。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縢酒的杯子。春色满城,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将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的忧愁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春景依旧,只是人却憔悴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湿透薄绸的手帕。桃花被风吹落,洒满在清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昏的骤雨打得花落满地。晨风吹干泪水,脸上残留泪痕,想写下心中愁思,却不知如何下笔,只能倚着斜栏自言自语。这一切怎么那么难、难、难!??今时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夜风刺骨,彻体生寒,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尽了,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样了吧?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只得瞒、瞒、瞒!

诗圣杜草堂

我在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碰到差役来捉人征兵,我投宿的那家老翁越墙逃走,由老妇出门去应付这帮差人。差役凶狠的喊叫声,老妇人悲伤的啼哭声,夹杂在一起。我耳边听到老妇上前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安史之乱暴发。至德二年(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元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理想。安史之乱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颠沛流离。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杜甫是现实入世的文人代表。这一类文人最具社会责任感,他们关心民生;利益面前,个人在后,国家在前。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一代名相范仲淹

北宋名臣范仲淹为官37年,一生为人耿直、尽职尽责、十分正直。一生遭到贬谪三次,面临过国家危难时刻,经历过战争,戍守过西北边塞,也开展过重要改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是范仲淹自己一生的写照,他是名士,也是名臣,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也是后人敬仰的道德模范。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继父待他如亲子,但朱家兄弟却对这个与他们争夺父爱的“入侵者”不那么友好。22岁时,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决定自立门户,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范文正公年谱》五年日夜苦读,衣不解带,食不果腹,困倦时便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便以稀粥为食。数年寒窗生涯,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公元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科举高中,随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官职和俸禄,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直到年服完母丧,复更名范仲淹。范仲淹曾担任北宋京城开封的知府,他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仅仅几个月,开封就“肃然称治”,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绩。然而他却生性耿直,不仅不会阿谀奉承,看到朝*上的过失不管是不是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都要理直气壮的提出批评。范仲淹发现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便根据自己的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佑三年(公元年)呈给宋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吕夷简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不仅如此,范仲淹还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的狡诈。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势力深厚,蛊惑君主将范仲淹贬为饶州知州。范仲淹一生三次被贬,都和吕夷简有关。范公因为献百官图讥切吕相,坐贬饶州。好友梅圣俞作《啄木》、《灵乌赋》劝他,范公也作《灵乌赋》赋回复他。梅赋以乌鸦为喻劝范仲淹不必直言以取祸;范赋遂答之,借乌鸦之言以言志。

中园啄尽蠹,未肯出林飞。

不识*金弹,双翎坠落晖。——《啄木》

乌之谓灵者何?噫,岂独是乌也。夫人之灵,大者贤,小者智。兽之灵,大者麟,小者驹。虫之灵,大者龙,小者龟。鸟之灵,大者凤,小者乌。贤不时而用智给给兮,为世所趍;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于修途。龙不时而见龟七十二鑚兮,宁自保其坚躯。凤不时而鸣乌鵶鵶兮,招唾骂於邑闾。乌兮,事将兆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凶不本于尔,尔又安能凶。凶人自凶,尔告之凶,是以为凶。尔之不告兮,凶岂能吉?告而先知兮,谓凶从尔出。胡不若凤之时鸣,人不怪兮不惊。龟自神而刳壳,驹负骏而死行,智骛能而日役,体劬劬兮丧精。乌兮尔灵,吾今语汝,庶或汝听: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喙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梅尧臣《灵乌赋》梅尧臣在《啄木》诗中劝他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尽了林中的害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中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劝范仲淹应学报喜之鸟,而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希望他从此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外,不要多事。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涂矣。“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彼哑哑兮如诉,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逊,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鹐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范仲淹《灵乌赋》范公在回复好友的《灵乌赋》中,表达自己的意思,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始终都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名言,和他的另外两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为世人所千古传颂,范仲淹的这种精神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坐标。更多文章,请进入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人的风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