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家开始,随意系统敏锐地探索这个世界
TUhjnbcbe - 2021/6/16 15:49:00

和以往不同,这次的「知识剧场」,我们从了解嘉宾开始——雅言老师,是谁?

教育/认知心理学者?

作家?

还是,电台主持?

以上都是,但也都不是……雅言老师更愿意称自己为活着路上的“教育艺术家”和“永远的学生”。

雅言老师认为从深层次来说,教育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学习,如果有一天不学习了感觉自己就要“死”了。

「知识剧场」讲演的早晨,雅言老师发给我们了一张刚拍的照片,照片中有一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是你我是否想过,我们要读什么样的‘万卷书’?行什么样的‘万里路’?又或者说,行什么样的‘万里路’,才能胜过读‘万卷书’呢?

在雅言老师看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个伪命题,因为这里并没有说明哪万卷书、哪万里路。很显然的,在操场上一圈一圈跑十万里,似乎收获不到什么知识。

读书和行路相辅相成,但是‘行路’或许更好玩(当然,读书也好玩)。本次「知识剧场」,雅言老师分享的重点在‘行路’——“行什么样的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以下内容以雅言老师第一人称表述。

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东方威尼斯,中国的纽约,中国的莎士比亚。

东方的威尼斯一般指绍兴(或其他江南小镇);中国的纽约一般指上海;中国的莎士比亚一般指汤显祖。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威尼斯不是“西方的绍兴”?纽约不是“美国的上海”?莎士比亚不是“英国的汤显祖”?

(有观众在评论中说“因为这个是西方的说法”“知名度不够”“文化故事的影响力非常不够”。)

我为什么要提以上例子,因为这是一个本位的问题。我们所谓的国际视野,不一定等于西方社会眼中的国际视野。

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英语是全球第一大外语,其他都是小语种。

我会一点点西班牙语,也会一点点德语跟法语,其实对我来说都非常有用,因为你会西班牙语的话,基本上整个南美洲都是通了;会德语也帮我打开很多——很多科学家、音乐家都是来自德国,当然这也跟英美历史上的领导地位有关。

还有就是教育问题。

很多好的大学都在美国和英国,大家都在考托福、雅思,考名牌大学的过程,入学的申请都需要用英文,所以无可避免地,大家接触的东西都来自英语的世界观,但这不一定是客观的世界观。

虽然说我们这次分享的重点是行路而不是读书,但我们(往国外)行路的冲动与兴致往往从阅读、报道、电影和视频中来。

我们看到的、接触到很多关于世界的东西,其实不一定是世界的,只是英语世界里面人眼中的世界。

我跟自己玩过一个游戏:在购书网上随意输入几个关键词,比如说《波兰史》。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这些书都是谁写的——很多都是英美国家的作者。

如果我们不看历史书,看旅行方面的书,LonelyPlanet是一个很大的品牌,新疆和甘肃都是按照他们的框架、格式或者看问题的方法去写的。

再比如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叫《美食地图集(三十九种菜系环游世界)》,那不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吗,但关于中国的菜系只写了粤菜和川菜。因为这个英国的女作者是按照她的世界观写的,在英国,很多中国移民是广东人,所以她介绍的时候想到的当然就是广东菜了。

所以,我有两个建议给大家,打破这个“英语世界”的世界观。

建议1:“小语种”探究随便挑一个非英语国家,查一查比如是公共设施(如机场)、博物馆或者是表演场所(如剧院、音乐厅)的网站,不要看汉语/英语翻译,直接尝试“拆解”原文意思。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机场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家开始,随意系统敏锐地探索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