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涛和村干部给村里小学生送学习用品和保暖物资。
灵活柔性扶贫打通脱贫“思想关”眼前的这位“第一书记”,相比两年多前,不仅皮肤变得黝黑,眼神也更加笃定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来马家庄已经两年多了。”郑慧涛在接受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采访时说,“这两年,脚上沾的泥土多了,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年12月27日是郑慧涛第一天到马家庄上任的日子,“那天石家庄下着大雪,我从北京坐高铁,再转汽车,经过五个多小时才到村里。”回忆起当时的心情,郑慧涛感慨道,“既是寒冬,又是大雪,看来这扶贫之路不好走啊。”刚开始,对于如何开展驻村工作,如何与村民打交道,郑慧涛并没有太多经验。为了能够尽快适应驻村工作,他与灵寿县发改局精准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跟随村干部走遍村里的每一条路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入户处理矛盾纠纷,很快便摸清了马家庄的家底。“村里的工作繁而杂,大到铺路修桥,小到几十块钱的纠纷,我一开始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村民会因为几十块钱的事反复协商,后来才渐渐明白,就是因为贫困。”郑慧涛说。因此,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要做好贫困户的工作,解决他们的难题。郑慧涛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一家贫困户户主叫马金山,他自身有听觉障碍,家中常年贫困,后来在郑慧涛的协助下到木制桶厂从事切割木料的工作。这项工作的环境嘈杂不堪,需要戴着厚厚的耳套,而马金山却没有这方面困扰,反而干劲十足。旺季的时候,一个月可拿到元~元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郑慧涛慰问村里贫困户。
化解矛盾,要讲方法。谈到如何解决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和纠纷?郑慧涛总结了几个心得,他说,“扶贫工作要干好,心态要好,耐心很重要,*策执行要灵活,对待村民不能刚性,要柔性。”的确如此。例如马家庄的村口要通路,要让“出村要绕道别的村”成为历史,这一件事郑慧涛可谓是踏破了门槛,费尽了口舌。“像这种改善基础设施的事情,老乡们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村干部一遍遍地和老乡们解释,这个事到底是干什么,有什么作用,能为老乡们切切实实带来什么好处。”在郑慧涛的带领下,村民们逐渐转变思想,增强了脱贫致富信念。这两年,村里路宽了、树多了、景美了,朝着生态宜居的目标大踏步前进。村里还建成了12米宽连心桥,解决了错车难、过桥难问题;统一规划村内道路和沿街公共空间,配套栽种景观树种,实现了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全面完成改厕任务,衔接做好后期粪污抽排和清运;争取天然气管线入村,协调完成管线铺设和设备安装,使村里用上清洁能源。小葡萄大文章产业带动致富路马家庄在当地有一项小有名气的产业,就是葡萄酿酒。早些年,村里的葡萄大部分靠外销,少量葡萄靠传统的酿酒工艺进行深加工,但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村民增收有限。上一任第一书记夏凤阳曾说,只有提升葡萄的附加值,围绕葡萄发展深加工,建设葡萄酒厂、葡萄饮料厂,才能真正突破脱贫的瓶颈。▲马家庄的葡萄产业。
接过“接力棒”的郑慧涛深知,要把小葡萄做出大文章,必须打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郑慧涛与村两委反复讨论,制定了延伸葡萄产业链的产业规划,并针对全村主要种植的摩尔多瓦葡萄品种,开始申报建设葡萄酒庄,提高葡萄的附加值。“我们的项目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产业带头人+农户’模式进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一整条产业链下来,村民不仅可以在种植环节获得较高收入,还可以参与加工、销售环节,与合作社实现利益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郑慧涛说,“目前,我们的葡萄酒厂的生产许可证已经办下来了,可以马上开始投产。”据了解,目前马家庄已经巩固提升葡萄种植面积余亩,建设了年产能吨的葡萄酒厂,可带动年销售额万元的橡木酒桶加工,同时配套开展游览采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脱贫,既要抓眼前,又要看长远。为提升价值链,郑慧涛还引导农户引进并改良精品西瓜、甜瓜品种10余种,培育的冰淇淋西瓜10元一斤仍供不应求。此外,还发展了食用菌种植,鼓励村民新建、改造大棚70余个,年产量超万斤,通过对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把秀珍菇直接送到了北京人的餐桌。“产业链的价值提升是我们三任第一书记都一直在推动的事,我们引导贫困户根据自然地理条件,调整了种植养殖结构,让村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脱贫致富。”郑慧涛说。如今,马家庄村民收入明显提高且稳定持续。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元,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立足马家庄,郑慧涛还有很多事要做,编规划、兴旅游。他说,防止返贫是重中之重,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作为第一书记,不仅要给村里把‘路’铺上,还要铺平铺好,只有凝心聚力才能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突出*建引领凝聚队伍筑堡垒记者了解到,郑慧涛来到马家庄之后专门创办了一个名为“躬行觉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