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立非,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首席专家。
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得到很大提升,已全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互联互通等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对全球22个国家超过一万人的调查发现,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普遍点赞,中国经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中国科技成为中国形象的亮点。大数据显示,年,“一带一路”海外受众认知度提升到40%以上,中国形象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不断得到提升。
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们应该看到,“一带一路”“中国好形象”塑造和“中国好声音”传播面临着十分复杂和多元的语言文化环境。“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文化互联互通难度很大。仅65个国家的语言就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使用的语言约种,其中官方语言(不包括汉语)共54种。笔者带领的课题组在对这54种官方外语的语言服务难度评级中发现,在1—10难度评级中,“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难度介于9—4级之间,摩尔多瓦语、波黑语的语言难度高达9级,难度为8级的语言就有11种,如斯洛伐克语、马来语、土库曼语、迪维希语、塔吉克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等;难度为7级的语言多达22种。总体看,语言服务难度大的多达50种以上,“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服务障碍已引起各方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