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一点思考
当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日益凸显出自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既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要突出和强化语文作业的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语文作业,使之在集约性、层次性、开放性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论文
一、摒弃作业设计的粗放性,达成集约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教材中有限的几篇课文上,应当走向生活,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作业,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摒弃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粗放性,不能简单地把课堂学习的内容搬到作业中去,机械地、反复地操练;更不能单一地以课文为中心设计作业。所以,要解决这一弊端,就必须突破教材的束缚,强化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联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及整合,注重语文与社会生活接轨,开启学生的心智,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完《故都的秋》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在《故都的秋》的结尾处,郁达夫深情地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可见,作者是多么热爱和眷恋故都的秋(即北国之秋),按理说作者应该颂秋,可他笔下的秋天却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查阅作者郁达夫的个人资料及时代背景,倒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多点开花”的效果。
由此可见,摒弃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粗放性,达成集约性,势在必行。
二、打破“一刀切”这一作业设计模式,彰显层次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先天及后天因素的综合作用,学生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实际上是参差不齐的,即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倘若让所有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必然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吃不了”。“吃不饱”的学生就会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吃不了”的学生就会望而却步、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应当充分尊重个性,并把人的这一个体特性及差异性作为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至圣先师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勇于打破“一刀切”这一作业设计模式,彰显层次性。
比如,在学习《琵琶行(并序)》时,笔者在设计作业时做了如下尝试:
1.查阅工具书并对照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疏通诗文的大意。
2.速读全诗,梳理叙事的四大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
3.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朗读并背诵全诗,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
这三道作业题层次分明,具体要求为:第1题和第2题是必做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及阅读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完成;第3题是选做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全面、深入地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包括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是针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的。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即使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对第3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这一点让笔者喜出望外。
此外,虽然作业设计理应具有层次性,让学生有选择权,但有一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的,是有的放矢,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是为了构建生动、有序、高效的语文课程而服务的。
三、冲破作业完成的封闭性,打造开放性的练习平台
传统的做法往往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不允许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严禁抄袭、应付。诚然,这种做法有助于教师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攻坚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做法存在诸多弊端,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有助于难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此外,有些问题具有朦胧性,似是而非,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真理越辩越明,不亦乐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故教师应该冲破作业完成的封闭性,打造开放性的练习平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举个例子,在学习《寡人在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时,笔者试着设计了以下作业: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此题为探究性的开放试题,意在让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的思想,可以不拘一格,畅所欲言,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通过实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更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总而言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无定法,不了了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务实地设计语文作业,使之呈现出集约性、层次性、开放性,潜心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有自身特色的语文作业设计路子来,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