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女如云摩尔多瓦被遗弃的俄欧缓冲区,美丽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治疗要多少钱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年11月,欧洲某国发生了一起惊天骗贷案。数家来路不明的英国公司先是大量收购该国3家银行的股份,再以股东的身份要求这些银行向自己提供贷款。

这个并不太高明的骗术之所以能够得逞,原因很简单——有内鬼。

很快,本国富商施诺尔浮出水面。而在他身后,是多个政府要员。

他们总共骗了整整10亿美元。而他们的祖国,当年GDP一共才95亿。

摩尔多瓦,一个也许你从未听说过的国家。

未听说过,是因为它几乎不值得被报道。当然,除了年的这次给世界金融界充当了笑料的骗贷案。

摩尔多瓦的秀丽风光

其实,摩尔多瓦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标签。

它“盛产”美女,是欧洲最穷的国家,是全球离海最近的内陆国。

它是独联体成员,却加入了有反俄倾向的“古阿姆五国集团”。

它的面积只有3.3万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两个北京,却“孕育”了两股火药桶般的分裂势力。

它地处巴尔干半岛和东欧平原之间,本是必争之地,却落得个欧盟不疼,俄罗斯不爱。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在主流语境中几乎消失的国度,看看一个民族挣扎求生中的悲怆与屈辱,看看邻边大国居高临下的俾睨姿态,看看人民为何抛弃了祖国,看看一个国家如何陷入旧时代的泥潭,再难站起。

01“火药桶”上的文明

世界上一共有44个内陆国家,摩尔多瓦可能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距离黑海仅有两公里,闻得到咸湿海风,听得到涛涛海浪。

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奇葩的国境线,就要从摩尔多瓦的复杂历史说起。

在欧洲巴尔干半岛北部,有一片被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环抱起来的美丽高原,是达契亚文明的发源地。

1世纪左右,罗马人征服了这里,并与达契亚人逐渐融合。

多年后,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马扎尔人和斯拉夫人不断南下,建立了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拉夫国家。

只有达契亚依靠喀尔巴阡山守住了家园,保留了罗马文明的血脉。

到了14世纪,达契亚地区分化成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三个公国。但随后,特兰西瓦尼亚就被匈牙利吞并。

再过年,奥斯曼帝国崛起,占领布达佩斯,达契亚三公国又无奈向奥斯曼称臣。

在这一时期,地处西欧、东欧、西亚交汇处的巴尔干周边地区开始逐渐显露出“火药桶”的本性。

奥斯曼版图中的达契亚三国(红圈处)

而进入近代之后,随着欧洲各大势力的崛起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达契亚的噩梦也才刚刚开始。

02悲凉的底色

18世纪,达契亚三公国的命运开始分叉,先是特兰西瓦尼亚被奥地利占领,后是摩尔达维亚被一分为二,东部的比萨拉比亚地区给了沙俄。

而比萨拉比亚,就是后世摩尔多瓦的雏形。

到了19世纪,达契亚仅剩的瓦拉几亚公国与失去了一半国土的摩尔达维亚合并,定名“罗马尼亚”。

进入20世纪,一战爆发,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阵营,并由此收回了当时已经归奥匈帝国所有的特兰西瓦尼亚。

随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罗马尼亚又趁乱拿下比萨拉比亚,至此完成了一统达契亚地区,建立“大罗马尼亚”的夙愿。

鼎盛时期的罗马尼亚版图

但是惹怒莫斯科的代价,可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

年,苏联在乌克兰和比萨拉比亚边境的德涅斯特河左岸硬生生造了一个国家,也起名叫“摩尔达维亚”,开始屯兵虎视眈眈,只不过在英法的干预下才未发作。

随后二战爆发,欧洲让纳粹搅得一团糟,罗马尼亚失去了保护伞,只得在年重新向苏联交出了比萨拉比亚地区。

也是因为这个宿仇,罗马尼亚加入了纳粹阵营。

二战结束后,罗马尼亚作为战败国,只能任听苏联摆布:

首先,罗马尼亚加入苏东阵营,成为了华约组织的一员。

其次,比萨拉比亚并入德涅斯特河左岸的“摩尔达维亚”,成为苏联加盟国。

最后,比萨拉比亚南部沿海地区被划给了乌克兰,新生的“摩尔达维亚”被改造成了内陆国。

这就是那条奇葩的离海只有两公里的国境线的由来。

直到年,红色巨人轰然倒下,摩尔达维亚独立,改名摩尔多瓦。

说实话,当时我查阅摩尔多瓦历史的时候,也被摩罗俄的三角杀搞得眼花缭乱。

然而也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才造就了如今摩尔多瓦悲凉的底色。

03民族分化的试验场

其实,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确实同根同源,同属“达契亚-罗马文明”。但二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短短28年的统一时间,又如白驹过隙,猝忽即逝。

于是,一边是长时间的割裂,一边是浸透在骨血中的种族和文明,二者在如今的摩尔多瓦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平衡,无论向西还是向东,都有强大的舆论土壤。

历史上一起迎战罗马的达契亚人

更重要的是,也许是罗马尼亚趁着新生苏维埃最脆弱时候的“强取豪夺”激怒了苏联;

也许是摩尔多瓦东边广袤的乌克兰已经为莫斯科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

也许是喀尔巴阡山延绵的丘陵让这里自古积贫积弱;

总之,二战后苏联并没有重视这片流传着古罗马血脉的土地,反而将这里当做了民族分治的试验场。

苏联军队进入摩尔多瓦

苏联时期,俄语成为了摩尔多瓦的第一官方语言。不仅如此,莫斯科还创造出了“摩尔多瓦语”的概念,并要求以俄语西里尔字母书写。

而其实所谓的摩尔多瓦语,就是罗马尼亚语的方言分支,就像我们的普通话和某地区方言的关系。

此外,苏联在将摩尔多瓦南部沿海划给乌克兰的同时,还将这里的摩尔多瓦人全体迁到了北部,防备之心昭然若揭。

划给乌克兰的摩尔多瓦南部沿海地区(红色部分)

更绝的是,苏联还将大量俄罗斯人迁至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发达的工业体系。

而在摩尔多瓦“本土”,苏联几乎没有做任何“扶贫”动作。反倒是摩尔多瓦历史悠久的葡萄酒业撑起了战斗民族几乎一半的用酒量。

据说,英雄的世界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来到摩尔多瓦的酒窖时,直接醉倒呼呼大睡,两天后才走出来。

摩尔多瓦的世界最大酒窖:克里克瓦

“帝国酒窖”,名副其实。

却也不知是摩尔多瓦的荣耀,还是悲哀。

04“分家”的工业区

假如你来到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会发现这里某些物价和我们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差不多,比如一顿快餐20元左右;住个普通的旅馆,大概在-元之间。

但是,很多在我们这里不起眼的小物件,却贵得吓人。比如一个插座,价格是我们的十倍。类似的还有锅碗瓢盆、书包文具、甚至女孩子的扎头绳、打底裤……

摩尔多瓦的市场

总之,一切与轻工业相关的商品门类,在摩尔多瓦都是“奢侈品”。

而造成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占摩尔多瓦40%GDP和90%发电量的工业区——德涅斯特河左岸(德左),闹独立了。

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倒下,摩尔多瓦民族主义被瞬间点燃,开始谋划与罗马尼亚的合并。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以俄族为主体的德左地区,两边在年真刀真枪地干了一仗。

摩尔多瓦内战

当然,德左无论人口还是战略纵深都无法与摩尔多瓦相比,但是苏联解体后迟迟未撤走的军人、16辆坦克和6架米格战斗机发挥了巨大作用。

最终,在欧洲和美国的调停下,内战结束了。不过自此开始,摩尔多瓦政府从未实际控制过德左地区,还要时不时因为某些亲欧政策承受德左的断电威胁。

更要命的是,另一个少数民族加告兹族备受德左“独立”的鼓舞,也在摩尔多瓦南部成立了“加告兹共和国”,搞得中央政府狼狈不堪。

加告兹势力范围(红色地区)

不过,分裂主义还远不是摩尔多瓦独立后最大的难题。

穷,才是这里的“原罪”。

05欧洲最穷国家

年,摩尔多瓦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万人民币,堪称欧洲最低。即便如此,这个数据也比0年左右翻了两番。

快速增长的秘密,藏在快速下滑的人口数量中。

摩尔多瓦爆降的人口数量

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但在摩尔多瓦,除了“实际独立”的德左地区,你几乎找不出任何像样的工业。

苏联时代,山地多、阳光充足的摩尔多瓦被定义为内供的酒窖和菜园,唯一得到发展的产业就是农产品粗加工。

例如下图位于Drochia的苏联时期的榨糖厂,虽然早已破败不堪,却依然是摩尔多瓦数一数二的“工业企业”,解决了全国2%的就业人口。

而这里的工人工资,每月也只有0元左右。再回想下前文讲过的摩尔多瓦物价,你就能够理解摩尔多瓦人的穷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摩尔多瓦领导人也想改变现状。但工业要想发展,需要极其便利的基础设施,例如水、电、交通等等,才能将工业生产成本降下来,让产品有竞争力,使经营者有利可图。

可是作为一个被“精心设计”的内陆农业国,想要重振基础建设,谈何容易。

摩尔多瓦的农业

于是,摆在摩尔多瓦高层面前的几乎只剩下了一条路,向东或向西,寻找“金主爸爸”。

06大国之间的“真空地带”

其实自从德左局势稳定之后,摩尔多瓦就一直在俄罗斯和欧盟之间反复徘徊。

但德左事件让俄罗斯非常不满,加之摩尔多瓦的地缘位置远远不如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使得莫斯科一直对摩尔多瓦态度冷淡。

事实上,俄摩两国只在0年后保持了几年的亲密关系,其后摩尔多瓦一直以“向西”的外交策略为主导,甚至加入了具有浓烈反俄倾向的“古阿姆集团”。

黄色为古阿姆集团成员国,绿色的土耳其和拉脱维亚是观察国

但是在08金融危机之后,欧盟自身也背负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并不想再把“欧洲最穷国家”扛在肩上。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摩尔多瓦曾与欧盟签署了1.05亿美元的“资助”协议,用于发展最急需的铁路基础设施,但事实上这笔资助中90%是高利率贷款。

另一边,“向西”的政策又进一步激怒了莫斯科。例如同样是出口天然气,给摩尔多瓦的价格是白俄罗斯的5倍之多。

欧洲天然气管线

此外,莫斯科还经常用拒绝购买摩尔多瓦农产品来敲打亲欧高层。而每一次制裁之后,这里的农村都会被卖不出去的腐烂水果、堆得满满当当的酒窖搞得“五颜六色”。

这个原本地处咽喉地带的国家,就这样成为了欧盟和俄罗斯都不待见的“真空地带”。

07摩尔多瓦人的“希望”

假如你有机会去到基希纳乌的街头,陈旧的气息会扑面而来。这里的中心主干道叫“加加林大街”,“宇宙宾馆”是全市数得上的高档酒店,外观依然充满了苏氏美学的影子。

基希纳乌陈旧的街道与宇宙宾馆(右)

老旧的电车缓慢的穿行于城市中,你会惊讶的发现车上的售票员竟然全是青壮小伙。

没有基建、没有工业、没有岗位,就只能用这种“底工资、高税率、大量雇佣”的方式,维持着民众起码的底线。

基希纳乌街头的电车

于是,更多的年轻人用脚投票,近1/3的摩尔多瓦人散布在罗马尼亚和俄罗斯打工,每年他们的侨汇数额,撑起了祖国GDP的1/5。

下面这张照片,来自于瑞典纪录片摄影师Sjstrm,当时他在摩尔多瓦旅行,偶遇这对姐妹。

当她们听到摄影师拍照的请求后,找出了一直舍不得穿的花裙子。

她们告诉摄影师,她们想离开摩尔多瓦,她们最想去意大利。

说这些时,她们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

08“黑手党之国”

不过在基希纳乌的街头,你也能看见与穷和旧截然不同的“风景”。

在那些几乎没有笑容的打工人身边,总有衣着光鲜的大人物谈笑风生的走过;宝马等豪车也并不鲜见,大声鸣笛催促着老旧的电车。

基希纳乌街头的宝马

9年,这个国家的大亨和寡头彻底掌控了议会,腐败开始蔓延。直到年那场10亿美元的骗贷案东窗事发,十万忍无可忍的摩尔多瓦人走上了街头。

他们开始对“亲欧”路线绝望,打出了反对北约、反对腐败的标语。他们说:

我们到了贫困和苦难的极限,十个人里九个人觉得自己很穷,很多人已经没有东西吃了。

摩尔多瓦街头抗议

而那个骗贷案的始作俑者——大富商施诺尔,在案发半年后当选了其家乡的市长。

至于获胜原因,很多人认为是他在竞选中给选民发了礼物。

一个装着牙膏、沐浴液和洗发液的塑料袋。

更可怕的是,由于寡头势力的上台和沦为“真空地带”带来的便捷,摩尔多瓦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黑手党国家”。

在基希纳乌街头的酒馆里,你会很容易碰到那些身材壮硕、衣着考究、表情冷峻的人在互相耳语。这里被当做了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跳板,洗钱和人口贩卖极为猖獗。

摩尔多瓦女孩

据说在最顶峰时,有20-30万摩尔多瓦女孩被贩卖到欧洲各地,占全欧洲此类生意的1/10。

09老去的国家

其实相比摩尔多瓦城市的老旧与萧条,这里的乡村美得如同油画。

摩尔多瓦乡村

肥沃的黑土地犹如柔软的地毯,覆盖了喀尔巴阡山绵延的丘陵。

纯净广阔的蓝天、终年充足的阳光,漫山遍野的葡萄园,还有美丽的摩尔多瓦女孩如野花般点缀在山谷间。

如今的欧洲,只要提起摩尔多瓦,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标签就是葡萄酒和美女。

典型的摩尔多瓦女孩的样子

这两个看似浪漫的词汇背后,是一个国家老去的悲凉。

苏联给这里留下了许多:建筑,电力,医疗,教育,还有漫山遍野的葡萄田。

只是,他们越来越旧,越来越旧,旧得让人看不到希望。

不过,如今远远不是摩尔多瓦最黑暗的时刻。

年6月,苏联红军如潮水般涌进基希纳乌。

4个月后,这里发生了里氏7.3级大地震,城市几乎被完全摧毁。

再过半年,德国空军又将基希纳乌的残骸炸得粉碎。

年6月23基希纳乌被法西斯轰炸后,护士们为伤员包扎

一连串的灾难如同摩尔多瓦的隐喻,它们或是来自东方,或是来自西方,抑或干脆是无可抗拒的天灾。

只是,善良的百姓何辜?

摩尔多瓦一位女孩的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