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陶宛人口探析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 [复制链接]

1#

立陶宛,这个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国家,自年建立封建立陶宛大公国以来,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从与波兰的合并,到苏联时期的统治,再到年的独立宣言,立陶宛的人口结构和数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探讨立陶宛的人口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01立陶宛的人口与民族构成

根据《东欧中亚列国志》的描述,立陶宛的人口数量为.8万(年数据)。在民族构成上,立陶宛人占主导地位,约占总人口的79.6%。此外,还有俄罗斯人、波兰人、白俄罗斯人等少数民族居住在此。这种多元的民族构成为立陶宛的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丰富色彩。

.8万(年)。主要有立陶宛人,按年的统计(下同),约占79.6%、俄罗斯人约占9.4%、波兰人约7.0%、白俄罗斯人约1.7%等。尚有少量的乌克兰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和鞑人等。

02人口结构特征显著,民族构成多样

根据《列国志:波罗的海三国》的描述,波罗的海三国的人口结构与民族构成具有鲜明特点。就人口结构而言,这些国家面临着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人口比例增大、人口分布不平衡以及性别比例中女性多于男性等问题。其中,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与出生率的降低密切相关,影响了人口的自然增长;而老龄化的加剧则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在民族构成上,三国均有主体民族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如俄罗斯族、波兰族、乌克兰族等,形成了多样的民族风貌。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波罗的海三国独特的人口与民族格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三国人口构成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以独立前夕三国人口数量和构成为基础展开叙述。三国年1月总人口.30万人。立陶宛人口.32万,主体民族为立陶宛人,占整个人口的79.6%。拉脱维亚人口为.70万,主体民族为拉脱维亚人,占整个人口的52%。爱沙尼亚人口.28万,主体民族为爱沙尼亚人,占整个人口的61.5%。三国独立以来,其人口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俄罗斯人占很大比例。三国的情况是:年,立陶宛的俄罗斯人占总人口的9.4%,约35万人。拉脱维亚的俄罗斯人占总人口的35%,约93万人,爱沙尼亚的俄罗斯人占总人口的30.3%,约48万人。三国俄罗斯族人万左右,多于爱沙尼亚的总人口数。第二,自然增长率下降。立陶宛共和国是前苏联人口最稠密的共和国之一。这里居住着前苏联95.1%的立陶宛人。从年起共和国的人口主要靠自然增长而增加。年起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降低。拉脱维亚人口问题亟待解决。战后,人口的增长有2/3是来自前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移民。外来劳动力减少,而本地又是前苏联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之一。第三,老龄人口比例增大。立陶宛共和国现今人口的一个特点是,总人口出现下降趋势的同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口趋于老龄化,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日趋增大。爱沙尼亚居民的一个特点是: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90年代初,爱沙尼亚在职职员中,已近退休年龄的人所占比例比苏联平均水平高一倍。人口问题是爱沙尼亚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人口减少加之人口老龄化,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第四,人口分布不平衡。拉脱维亚人口总数约占前苏联人口的1%。前苏联93%的拉脱维亚人居住在该地区。拉脱维亚人口分布极不平衡。1/3多的人口(33.7%)集中在里加。爱沙尼亚人口分布如同拉脱维亚一样很不平衡,近1/3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塔林。第六,性别比例:女性多于男性。年,立陶宛居民中,女性与男性

03立陶宛与摩尔多瓦的经济与人口概况

《各国概况:欧洲部分》中介绍到,立陶宛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尤其是精密仪器和电子工业,但资源相对匮乏,依赖前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提供。私有化政策推行后,大部分居民购买了住房,且大部分国有资产已实现私有化。然而,放开物价后,由于能源和食品供应不足,导致价格暴涨和高通货膨胀,经济形势一度十分严峻。立陶宛的教育和新闻通讯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摩尔多瓦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密度相对较高。首都基希讷乌是工业中心,以生产量具、拖拉机等闻名。摩尔多瓦多数人信奉东正教,与立陶宛在经济和人口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立陶宛经济工农业较发达。工业门类较齐全,尤以精密仪器和电子工业著称。但资源匮乏。石油、天然气、金属材料和棉花都依赖于前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提供。独立后推行私有化政策,约90%的居民购买了住房,农业部门国有财产约4/5、企业固定资产约1/6已私有化。年起放开物价,因能源、食品供应不足,价格暴涨,通货膨胀率达到四位数。生产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立陶宛有发达的现代化教育。全国约有2/5的人口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专业培训。立陶宛通讯社为国家通讯社,立中央电视台为主要电视台。还有国家广播电台及许多私人电台。人民生活每千人有病床46.2张。住房面积人均19.4平方米。每千人拥有小汽车.2辆。摩尔多瓦人口总数:.2万();密度:每平方公里.3人。首都基希讷乌,年至年称基什尼奥夫。人口75.6万。全国最大城市。位于中部,濒贝克河。工业中心,生产量具、拖拉机、水泵等,葡萄酒和罐头国内外驰名。有大学及科学院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